电梯门一关,大嗓门广告就是现代都市给你的酷刑

今天 420阅读 0评论

每个夕阳西斜,华灯初上的傍晚,不少人归途的最后一段距离中,总有若干秒的感官煎熬,等待着你的到来。


即便你已对电视上那些耳熟能详的洗脑广告完全免疫,但这些声音刺耳、色彩霸道、台词动作中二度爆表的画面,依然能轻易让你陷入痛不欲生的境地——你想逃,但你人在电梯。



坐电梯,现在堪称一种新时代都市酷刑。


因为「梯媒」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已经将无数电梯改造成了钢铁洗脑房。


靠的是“高音量和重复”这二重绝招。


数月之前,卫龙为了强调他家魔芋爽的热量低,15秒的电梯广告里,硬是复读了22个“低”。


此后“喵喵喵喵喵喵”的七猫小说,和“香香香香香”的洗衣凝珠品牌也不甘示弱,分别展示了自己的复读功底。


这等架势都说明了同一个现象,现在的电梯广告,玩的已经不是占领用户心智了。


玩的是摧毁用户心智。


不仅如此,「梯媒」在摧残心智的同时,还将杀伤力精确下沉到了一个个细分人群,甚至有可能为你量身定制:


发量偏少的你,好不容易挤进电梯,此时广告男主灵魂发问——“秃了吗?是的,你秃了。”


刚刚分手的你,好不容易放下了那个命中不属于你的TA。然而,在踏入电梯门的那一刻,补刀就来了——“你还在单身吗,你是个狗吗?”


即便你健康向上,罕见地没有任何软肋。但还是有可能在半夜三更听到楼道中传出“咯咯”的婴儿笑声,或者是刺耳的火警声……


更别提无良物业为了利益最大化,还会在不到两平方米的轿厢中,挂上数块来自不同投放商的广告屏。只为打造出“杜比全景声”式的魔音洗脑。


我们不禁要问一句——同样是广告,甚至是同一件商品,为何进了电梯,就变得如此灭绝人性?



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了商品,就有了广告。


随之而来的,是其宣传性和艺术性的长期博弈。好看带货两不误,是广告人的永恒追求。


历史剧《罗马》中,由广场新闻播报员放送的面包广告


至于那些内容和表现方式充满争议的广告,各种媒体的受众也早已见怪不怪,比如“酱油美味鲜”“专业老人鞋”……不仅相关产品经久不衰,而且桥段也早已化身为梗。


因为人家虽然广告拍得不好看,但至少没有提供负面情绪。


而如今的「梯媒」之所以让人忍无可忍,就是因为它们连这点底线也无视了。如此不堪的观感,明显违背了广告学最基本的创作准则。


(广告)主不在乎。


「梯媒」广告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,首要原因,正在于它如今在广告到达率方面,堪称一骑绝尘的强大优势



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后,传统广告载体的功能和价值已经被逐渐颠覆。平媒和电视广告手拉手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,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而实施精准投放的手机广告则开始一路走高。


只不过手机广告在投放上,多多少少也要顾及用户的感受,因为大家至少还有抛弃它们的权利。


然而,「梯媒」却可以无视移动互联时代对传统广告平台的一切干扰,甚至成为后者赋能的对象。


从梯媒广告到达的广度来看,质检总局数据显示,早在2022年,我国乘用厢式电梯保有量已经达到964.46万台,日均乘坐人次超两亿,基本覆盖了最具消费能力的人群。


从到达精度来看,广告商可以为不同楼盘量身投放内容


在写字楼电梯中,它们通过培训、医美来给白领们贩卖焦虑;在豪宅小区里,它们给的人类高质量业主们推送奢侈品、进口汽车广告;在刚建成的小区里,家居建材类产品的密集轰炸也会如约而至。


目前的新型广告屏,不但能够主动分析用户的关注度,还能在AI加持下,通过性别、年龄、衣着等因素进行用户特征速写,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营销内容匹配。


这套宛若“守株待兔—瓮中捉鳖—关门打狗”的传播过程,让「梯媒」的到达率堪称一绝。


难怪行业内的某家领军企业,在年报中曾如此得意洋洋地总结自己的方法论:


“……抓住用户被动的必经的生活空间,把品牌渗透到城市主流人群必经的生活场景中,从而实现对用户的强制灌输。”


单从上述一系列先天条件来看,电梯俨然是手机时代最佳的营销信息发布平台。


但为何变成了这样一场声嘶力竭的审丑大赛?



因为你没得选。


从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起,你就成为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对象。


广告主完全不需要考虑你的感受,它根本就不怕你看不见听不到。


你烦躁也好,难受也罢,只要不想每天爬楼梯,只要还搬不进独栋别墅,就得乖乖地被摧残一遍又一遍,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。


至于在强行输出的内容上,电梯广告的脚本和文案,依然沿袭着早年“念经体”电视广告的基本模式。然而这种新媒介的传播效果,却是老前辈们望尘莫及的:



为了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如此之高的平均记忆数量,「梯媒」自然会在传统洗脑营销招数的基础上,做到无所不用其极:


竭斯底里的咆哮体、使“闪电五连鞭”相形见绌的鬼畜动作、让所有高性能降噪耳机瞬间失灵的尖锐声线……这些只是身为一个电梯广告演员的基本修养。


一个人的能量不够,那就改成大合唱,多重唱。一队人不够,那就凑两队,分列画面两侧施展魔法对轰。


无论如何拉仇恨,只要记住了它们的名字,你已经输了。


跟朋友们吐槽,那你已经在不经意间“助纣为虐”,充当了二次传播的环节,也已经输了。


就梯媒发展的背景来看,它的面目可憎,更是历史的必然。电梯广告业的壮大,其直接动力,来自早年房地产热为其快速铺设的平台,以及与之平行的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。


过去以“X白金”为代表的广告主,之所以不在乎伤害自身品牌形象,就在于他们吃准了消费者对其品牌记忆度,要远远超过负面印象。


‍‍“恶名好过无名”的社交网络时代,互联网初创企业们更为了拉高估值,吸引更多投资,尽快将流量变现,更是将这一传统艺能发挥到了极致。


即便大家已经赌咒发誓,将所有出现在电梯中的产品全部拉黑,在“耳虫效应”的作用下,总有人一不小心成为它的俘虏。‍


在覆盖全民、全年龄段的信息轰炸之下,哪怕只有千分之一、万分之一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做出了消费选择。那作为被摧残观众之一的你,还是输了。


比嗓门大小,拼人海战术,必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,让梯媒广告的质量陷入恶性循环。甚至过去在消费者印象中相对“正常”的品牌,一旦进入这片小小的天地,也不得不跟风这种审美。


因为在如此奇葩的内容生态中,只有反智出格的内容,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。



既不能用脚、也不能用手投票的我们,真的没有反抗电梯广告困扰的武器吗?


其实,有一条完整的法律链条,足够让它们变成过街老鼠:


根据《民法典》的定义,居民楼电梯设施属于公共场所的一部分,其中开展的经营性活动,不得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;


住建部颁布实施的《物业管理条例》亦明确规定,小区电梯属于业主共有财产,物业公司无权改变其用途;


甚至就连《电梯制造与安装国家标准》,也对相关场所中营销行为的声光标准,有着明确的规定。


电梯的方寸天地,从来都不是法律的禁区。


但却属于业主维权的盲区。


只要稍微有点法律常识的广告商,在和物业签订合同前,都会首先获得所在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许可。在全体业主大会的召开永远处于薛定谔状态的情况下,代表业主行使权利的业委会所加盖的公章,即代表得到了广义的授权。


虽然《物业管理条例》规定物业公司代理的第三方经营行为,其收益应为业主共有,但分红的方式,并不一定是年底挨家挨户派发的大红包:可以用于补贴物业费、可以作为维修基金的补充。甚至可以根据业委会的决定,“赠予”物业公司。


这就意味着在我国现有的小区自治水平下,用法律武器消灭恼人的电梯广告,除了罢免物业这个更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外,罗翔来了也没辙。


只不过,虽然享受不了“上上下下的乐趣”,但大家还是不要被负面情绪支配,在遇到电梯广告极度干扰生活的情况下,干出下列法无禁止,看似又能为民除害的事情:


比如,不要识别电梯屏品牌之后,冒充广告投放商,向厂家客服索要其说明书,搞懂其信号、电源线等等技术特征,然后拔掉老款机型的外置电源和信号连接线;


不要试图取出安装在老式机型顶部位置,存储有广告视频内容的SD卡,然后再将其固定在屏幕边框的显著位置……


既然反抗不了,那不妨闭上眼睛享受。总之做人还是心存善的好,面对新生事物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。小区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业主的参与,让我们为这真善美的共同家园一齐努力!
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地球人研究报告 (ID:diqiuren005),作者:你的外星小姨子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20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

目录[+]